3月1日至6月30日是淮河春季禁漁期,。進入7月,,禁漁期一結束,淮河干流淮南段便迎來了久違的“銀魚汛”,。趕“銀魚汛”的漁民早已備妥捕撈工具,,只待這一刻,,便投入捕撈隊伍。
銀魚體小嬌貴,,渾身透亮,,對水質要求苛刻,水質稍差便不復存在,,因此被喻為水質的“晴雨表”,。“銀魚汛”的出現(xiàn),,是生態(tài)向好的明證,,更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7月上旬的清晨五點許,,記者隨市漁政大隊人員奔赴漁政碼頭,。在碼頭登上較小的漁政艇,向著平圩淮河大橋下游的“銀魚汛”主漁場駛去,。約二十分鐘航程后,,抵達作業(yè)現(xiàn)場。只見數艘捕撈船聚集于此,,漁船在波光中穿梭往來,,忙碌地追逐著銀魚。
小型漁政艇吃水淺,,便于靠近現(xiàn)場,,實現(xiàn)近距離觀察。船頭張開的密網探入水中,,憑借馬達推力疾速前行,,確保速度超越銀魚的逃逸力,將其沖入網中,。相比之下,,人力劃動的無動力漁船難以勝任。漁民選定路線航行幾個來回,,便在網囊處收獲滿滿,。
記者跨上銀魚捕撈船,盆桶中盛滿銀魚,,間雜小魚需仔細分揀,。面對細小銀魚,漁民先將撈獲物置入盛水大盆,,再用撈罩篩出銀魚,,剔除水草和雜質。隨后,,潔凈的銀魚被移入干凈器具,,加冰后冷藏保鮮,,不久便送入市場。
漁民張作文,、張作武兄弟每逢“銀魚汛”必至,,堅守這一行當已有七八年。針對汛期與禁漁期的重疊,,兄弟倆提前備好專用漁網,,守候在7月1日零點結束的禁漁期。當天凌晨抵達漁場時,,天色尚暗無法作業(yè),,他們咬牙忍受蚊蟲叮咬。待晨光初露,,從四點半到七點,,兄弟倆撈獲約十斤銀魚。當陽光猛烈,,銀魚遁入深水隱匿蹤跡,;至黃昏重聚,又迎來新一輪捕撈,。粗略統(tǒng)計,,該漁場7月1日總產量近千斤。漁民經驗證實,,捕撈初期產量較多,,后續(xù)漸減。
漁政人員介紹,,淮河淮南段設淮王魚保護區(qū),,范圍為鳳臺硤山口至平圩淮河大橋段,全年禁漁,。因此銀魚捕撈僅限于該橋下游水域,。銀魚生命周期短暫,通常一年左右,,繁殖后即便不撈亦會自然消亡。故在禁漁期和禁漁區(qū)外合規(guī)捕撈被允許,,但須使用達標網具和漁船,。“銀魚汛”的到來,,不僅給漁民增加收入,,也豐饒了市民餐桌。
所謂“魚汛”,,是魚類因繁殖,、洄游或覓食規(guī)律,,在特定季節(jié)大規(guī)模集群的自然現(xiàn)象,提供絕佳捕撈時機,。當前“銀魚汛”主漁場位于平圩大橋下游,、南岸一處河灣。偏離主河道,,水流驟緩,,吸引了細小的銀魚群聚成汛。類似河灣從平圩大橋延伸至懷遠新城口,,均可能形成汛場,,唯水域面積遜于此。其實,,“銀魚汛”早在禁漁期內已現(xiàn),,因規(guī)定而未捕,延至7月方開,。到7月中旬,,汛期便緩緩落幕。
漁政部門指出,,近年國家重視淮河生態(tài),,民眾環(huán)保意識增強,推動水質持續(xù)改善,。市農業(yè)部門同步實施禁漁,、增殖放流和強化管理,保障了漁業(yè)資源與生態(tài)的穩(wěn)步恢復,。于是,,“銀魚汛”作為水質“晴雨表”,每年如期而至,,成為淮河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記者 張雪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