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各種以非物質(zhì)形態(tài)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包括口頭傳統(tǒng),、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jié)慶,、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等,。非遺,對于淮南人來說,,并不陌生,,花鼓燈、馬戲燈,、推劇……這些從小就耳濡目染的藝術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近日,筆者從淮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悉,,自從2008年我市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2個,、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12個,、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31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位,、省級非遺傳承人22位,,市級非遺傳承人48位。
你知道幾項淮南非遺項目,?其中,,比較熟悉的有哪幾項?就此問題,筆者詢問了幾位普通市民,。市民喬女士說,,她僅僅知道花鼓燈和牛肉湯制作工藝,年齡稍長的曹大爺說,,他還會唱幾句“四句推子”……咨詢中,,記者發(fā)現(xiàn),知道5項以上非遺項目的人寥寥可數(shù),。當筆者向他們介紹其他諸如火老虎表演,、泥老虎制作技藝、采蓮燈,、六洲棋等項目時,,他們表示,對淮南文化遺產(chǎn)的了解實在太少,。
目前,,各地對非遺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申請將一些民間項目認定為非遺�,;茨鲜蟹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負責人毛洪生告訴記者,,每一項非遺在申報時都有個標準,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qū)W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中間不能有斷層,。筆者認為,,對于真正的非遺項目,申請認定并不難,。然而,,對非遺的認定并不是保護非遺的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之后包括如何發(fā)展、如何擴大影響,、如何傳承等各項措施都必須進行精密的部署,,以推動非遺代代相傳,這才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非遺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必將是融入在民族血液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傳承,,非遺將失去意義,。”非遺從誕生以來就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它所承載的文明基因始終與社會,、與每一個個體相伴而生、形影相隨,。非遺的保護事業(yè)需要廣大社會力量的參與,,企業(yè)單位、社會團體,、民營企業(yè),、民間熱心人士、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都應該推動非遺在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發(fā)揮出其巨大的價值,。而相關部門既要明確保護擔當?shù)呢熑危卣狗沁z保護的渠道,、平臺和方式,,做到不拘主體、不拘形式,、不拘內(nèi)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聚各方力量,,匯多方資源,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的熱情,。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是文化的保護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抽出點時間,,了解一下淮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去茅仙洞趕廟會、去文化館練永京拳,、跳一段花鼓燈,、下一局六洲棋,,不要讓傳承非遺成為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集體的事,不要讓傳承了千百年的非遺在我們的指尖溜走,。了解非遺,,參與非遺,是每一個人的權力,;而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則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一份責任,。
(廖凌云 周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