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鳳臺籍當代著名冶金專家周傳典
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談到干部工作時說:“國家建設關鍵在人才,。都說人才難得,,其實人才就在身邊,有位周傳典就是這樣的人才,。周是周總理的周,,傳是宣傳的傳,典是典型的典,�,!�
開拓創(chuàng)新,攀登高峰
周傳典,,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鳳臺縣楊村鎮(zhèn),,1952年入黨。曾任國家冶金工業(yè)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當代著名冶金專家,,中國稀土事業(yè)的開拓者。
周傳典自幼聰慧,,在鳳臺就讀小學,,后考入蚌埠江淮中學(初中)、阜陽安徽省第四臨時中學(高中),。1947年,,周傳典畢業(yè)于西北工學院礦冶系,回鄉(xiāng)后參加革命,。1949年初,,鳳臺剛剛解放,鳳臺縣委派周傳典接收縣內三所中學,,組建了鳳臺縣聯(lián)合中學(現(xiàn)鳳臺一中),,他擔任第一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9月,,周傳典經阜陽專區(qū)行署推薦,,離開鳳臺到了鞍鋼(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任技術員。當時,,鞍山剛解放,,由于多年戰(zhàn)火,煉鐵廠已是一片廢墟,。日本人逃離時就曾斷言:“在這片廢墟上只能種高粱,!”特別是在煉鐵技術上,,過去曾有兩個難題連日本、歐美等國都沒有解決好,。其中一個問題是鞍鋼煉鐵廠的高爐不能使用燒結礦煉鐵,;另一個問題是煉出的鐵含硅量太高,需脫硫后才能煉鋼,。為了解決這兩個技術難題,,周傳典被任命擔任這項科研項目的專題組長,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試驗攻關,,兩大難題都得到圓滿解決,。鞍鋼的高爐不僅使用了80%的燒結礦,而且第一次煉出了質量合格的低硅鐵,,使煉鋼生產能力提高了50%,。為此,他獲得了國家授予的特等功獎,,并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周傳典等人的帶領下,1956年鞍鋼煉鐵的經濟技術指標便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赴朝排險,,為國爭光
1963年7月4日,時任國家冶金部鋼鐵司煉鐵處處長的周傳典接到任務,,率領專家組赴朝鮮排除高爐險情,。下午6時許,專家組到了黃海市鋼鐵公司煉鐵廠,,詳細了解了情況,。
5日一大早,周傳典就帶著專家組的成員詹建功和張世俊,,到2號高爐去察看情況,。到現(xiàn)場后,他特別仔細察看了爐缸周圍的險情,。這座2號高爐的爐底溫度已達900℃,,其中鐵口下方的兩個溫度計的溫度已超過950℃; 爐缸壁隨時都有被燒穿的可能,。從爐臺走到爐下去看,,更令周傳典他們大吃一驚!原來爐缸的爐皮已經出現(xiàn)了一條裂縫,,冒出了一小股火焰,。這座高爐位于大同江邊,爐基周圍積水尚未清除,運渣道,、運鐵道已被水淹沒,,爐前的上料坑和爐后的熱風爐都是鐵水可以沖到的地方,也沒有加設防護堤,。一旦爐底燒穿,涌出大量鐵水,,鐵水再遇水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對2號高爐險情診斷后,,周傳典等人擬定了故障處理方案,,并建議停爐大修。然而,,對中國專家組的處理方案,,朝鮮方面并沒有完全采納,更沒有停爐,。
11日早晨,,2號高爐爐缸燒穿,跑出的鐵水約有200多噸,,都在預先砌好的沙壩里面,。所幸周圍積水已被清除,沒有發(fā)生大爆炸,,熱風爐和上料坑也沒有流進鐵水,,人員和設備都得以保全。
12日上午,,朝鮮內閣副首相李鐘玉從平壤趕了過來,,對朝方沒有聽取中國專家組的建議,進行了嚴厲批評,,并當場拍板決定,,采納中國專家組的意見,立即扒爐大修,。
中國又緊急調運1000噸耐火磚前來支援,,經過47天的搶修,2號高爐終于又可以重新安全投產了,。
9月27日,,專家組離開朝鮮時,朝鮮金屬化學省頒發(fā)給專家組一面獎狀和1萬元朝鮮幣津貼,。周傳典與詹建功,、張世俊商議后,把朝方頒發(fā)的1萬元朝幣津貼禮貌地如數(shù)退還給朝方,。
專家組回國后,,中國對外聯(lián)絡部授予周傳典“出國援外人員特等功”獎狀,,授予詹建功、張世俊“甲等獎”獎狀,。
不斷探索,,勇立潮頭
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加快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這個基地的唯一鐵礦資源是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釩,、鈦等稀有金屬元素與鐵元素共生,,冶煉起來難度極大。此前國內外已有人做過多次試驗,,但從高爐里流出來的都是一灘“漿糊”,,分離不出單體金屬來。
1965年春,,冶金部組織了全國煉鐵方面的108位專家成立了攻關組,,號稱“一百單八將”,周傳典被點將出任組長兼黨支部書記,。攻關組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反復實驗探索,終于在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內取得成功,。1970年,,攀鋼一號高爐流出了合格的鐵水。這一事件被當時國際科技界譽為20世紀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使我國上百億噸的高鈦型釩鈦磁鐵礦資源得以利用,。當時這一消息經新華社宣布后,日本,、歐美鋼鐵界一片嘩然,。1978年,這一成果獲得了國家技術發(fā)明集體一等獎,。
潛心研究,,建言獻策
周傳典是一位既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又具有高瞻遠矚戰(zhàn)略眼光的專家型領導干部,。他不僅在生產,、技術上碩果累累,而且在冶金理論和經濟政策上也有不同凡響的建樹,。
1980年3月,,周傳典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對中國冶金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一些認識和建議》。這篇文章先是在中央內部刊物《經濟問題研究資料》上發(fā)表,一個月后,,經鄧小平和陳云批示后,,又在《人民日報》上轉載。
1980年秋天,,周傳典在上海市委黨校作了一次題為《關于基層工業(yè)企業(yè)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議》的報告,,提出應實行生產經濟技術專責制,也就是后來普遍實行的廠長(經理)負責制,。隨后,,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以胡耀邦總書記的批示為按語將這個報告印發(fā)下去,《人民日報》《紅旗》雜志也相繼全文予以發(fā)表,。
周傳典著述甚豐:《十建議書》《建議與紀事》《周傳典文集》(四卷本)等,共計300多萬字,。
心系國家,,情牽故土
周傳典對國家一腔熱血,對家鄉(xiāng)也是一往情深,。他曾應安徽省政府邀請擔任省府顧問,為安徽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比如關于馬鋼發(fā)展思路的建議,關于利用兩淮煤炭資源發(fā)展電力,、化工材料的建議等,;此外,鳳臺淮河公路大橋如期建成,、州來啤酒廠改造擴建,、鳳臺一中教學大樓順利竣工等,無不凝聚著周傳典的一份心血與支持,。為了支持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周傳典拿出多年節(jié)衣縮食的20多萬元積蓄作為底金,在家鄉(xiāng)設立了扶貧助學基金會,,專門用來獎勵或資助每年考取國家重點大學品學兼優(yōu)的寒門學子,。基金會成立于1999年,,截至2022年,,已獎勵和資助寒門學子248人,總開支近60萬元,。(通訊員 王珍 周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