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ǎn),蘊藏著豐富的政治,、歷史,、人文資源,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平衡和環(huán)境保護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承載了人們的鄉(xiāng)愁情思,。
壽縣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地名文化遺產(chǎn)“千年古縣”,。1996年版《壽州志》引用《漢書 地理志》載:“壽春產(chǎn)楠木、香樟”,。明嘉靖《壽州志》上把桑樹列為木類首位,,據(jù)載當時壽州有桑樹百萬株之多。壽縣境內(nèi)的八公山,,既是一座蓄圣表仙的曠世名山,,更是一座波詭云橘的歷史名山。非常遺憾的是,,據(jù)載,,此山自古以來,林疏木稀,。嘉慶《鳳臺縣志》上說“《晉書》稱八公山草木皆如人形,,而《水經(jīng)注》則云八公山無草木,惟童阜耳,�,!�
據(jù)縣林業(yè)部門統(tǒng)計,壽縣所轄的八公山境內(nèi),,只有南麓的張管村管氏祖墳地有4株黃連木,,樹齡大概有230年左右,其余區(qū)域,,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一株超過100年的古樹,,這似乎與它名貫古今的歷史頗不相符,但歷史往往是這樣,,或多或少留有一點遺憾,。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清名宦”李兆洛清代嘉慶年間知鳳臺縣兼理壽州,,壽、鳳同城劃境而治,,他在《鳳臺縣志》上說“今北山固濯濯也,。詢之山民,或云不宜木,,然其故老皆云北山向時木甚美,,中棟梁,,今城中老屋多北山木所構(gòu),,其產(chǎn)有青樌、紅樌,,大皆合圍以上,。發(fā)老屋者,,猶時時得之。青樌色青黑,,堅致,,類海楠;紅樌紅澤,。皆他處所無,�,!薄氨鄙焦体保褪潜鄙焦舛d禿的,�,;茨鲜袣v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楚樵先生作注云:壽縣、鳳臺縣地區(qū)有“劉金定火燒于洪,,燒盡了八公山草木的傳說,。傳說可娛而不可信,不是有“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嘛,。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八公山方圓不過百余平方公里,自然生態(tài)相對脆弱,,原始植被尤其是巨樹,當年建造楚國和淮南國的宮殿等等,,就地取材,砍伐不止,。還有在歷次爭戰(zhàn)中被破壞殆盡,不可計數(shù),。另外,自古以來,,人們靠山吃山,山民及附近鄉(xiāng)民固有冬季上山打柴的習(xí)慣,,是那種掘莖刨根的方法。更有1958年“大辦鋼鐵”和“大辦食堂”,,有專人常年山中伐薪砍柴,。因此,八公山上的草木難以繁衍,。所謂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兵者,部隊里的小戰(zhàn)士也,,長出來的樹,也就一人多高而已,。
這里所說的青樌、紅樌,,是八公山上的一種特有的鄉(xiāng)土樹種,,生長極其緩慢,干莖長到十多厘米,,需經(jīng)數(shù)十年,。此樹木質(zhì)細致,堅硬無比,,十分珍貴,。也有人認為,就是《漢書 地理志》所載:“壽春產(chǎn)楠木,、香樟”中的楠木,。前幾年,,我和友人游走八公山,幾乎踏遍山嶺溝壑,,訪遍山民牧人,,也沒有找到這種方言中所說的青樌、紅樌,。據(jù)清道光《霍邱縣志》載:八里塘湖(灃河橋西北)從前生長高大茂密的青樌和紅樌,,以后被水淹絕,。還有人考證,舜耕山上以前發(fā)現(xiàn)有青樌和紅樌,,后為蟲害所毀,。以上種種,,說明沿淮一帶是有青樌和紅樌生長的。
八公山上是這種類似嬰幼兒頭頂稀毛的“童阜”情況,,多少讓人有些失望,。那么,古老的壽州城內(nèi)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清光緒《壽州志》有記,,崇禎六年(1633年),壽州孔廟大興植樹,。州人方震孺有《募種樹文》,,上面寫道:“秩序瞽宗,同牛山之濯濯,,儒門淡薄,,一至于斯”,“緣官此土者竟不栽培,,徒有翦伐,,材者即斷而成器,朽者又化而為薪,。先生固貧,,弟子亦懶”,,“圣宮有樹,所以棲神,,匪獨檜長鱗文,,想素王之手澤,抑且桃生錦浪”,,“煥士子之文心”,。可以看出,,不光北山“濯濯”,,孔廟也“濯濯”,都是光禿禿的,,大成之地,,有失斯文啊。究其原因,,方震孺先生說,,是當官的不想植樹,任由砍伐或腐朽,。此種情景與文化之集大成之孔學(xué)很不相稱,。
根據(jù)規(guī)定,一般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即為古樹,;而那些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稱為名木,。我縣沒有“黃帝手植柏”,、“先師手植檜”之類的名木。全縣資源,,多屬古樹,。2015年全縣進行第三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共普查認定公布100年古樹43株,其中,,一級古樹7株,,二級古樹2株,三級古樹34株,,比上一次(2010年)普查增加14株,。涉及12個鄉(xiāng)鎮(zhèn)23個行政村或街道社區(qū)。涉及樹種有:圓柏,、側(cè)柏、黃連木,、銀杏,、槐樹、皂莢,、麻櫟,、杜梨、榔榆,、柿樹等,,其中登記在案最“年長”的古樹是西大街孔廟內(nèi)的兩株銀杏樹,距今已有740年的歷史,。而報恩寺大雄寶殿前的兩株銀杏樹,,民間傳說栽植于唐代貞觀年間建寺之初,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省林業(yè)專家參照江淮之間銀杏樹生長狀況,,通過科學(xué)解析研究,測得實際樹齡只有600年,,為明代重修時所植,。
壽縣列為一級古樹,現(xiàn)行掛牌保護的七株古銀杏樹,,分別為報恩寺2株,,孔廟2株,清真寺3株,。但在歷代志書中均無記載,,甚至連銀杏樹這個名字都找不到。現(xiàn)在到報恩寺去,,看到兩株銀杏樹下各有一塊石碑,,可惜那上面的字在“文化革命”中均遭人為刻意鑿毀,鑿得那么完全徹底,,竟不留一字,。所幸的是,那把邪惡之刀沒有伸向近在咫尺的銀杏樹,所幸的是,,在報恩寺平面圖的那塊石碑上,,還能隱約看到大雄寶殿前有兩株巨樹,那無疑就是銀杏樹了,。這七株古樹猶如七個人瑞,,除了天上的日月星晨,地上活著的生命,,只有他們有幸見證了古城滄桑歷史,,曾經(jīng)的輝煌和災(zāi)難。比如,,元明以來,,上百次的大水毀城之禍,歷次的流賊圍城,,太平軍犯城,,捻子亂城,苗賊屠城,,日寇陷城,,文革破城等等。但它們保持了內(nèi)心的定力,,見多不怪,,恪守操持,不言不語,。這讓我越發(fā)相信,,樹木活久了,就有了精神,,懷有仁心,,仁者無敵,仁者愛人,,仁者有壽啊,。
在與這七株古銀杏朝夕相伴中,如果細心觀察,,還向我們呈現(xiàn)出一種家和親情的奇觀,,也就說,他們既有德行,,又懂得感恩,。比如,報恩寺大雄寶殿前東側(cè)的那株銀杏樹,,歷史上曾遭雷擊,,枝干殘缺,整個樹冠僅存西邊一大主枝,主干東,、南,、西三方樹皮剝落,但在樹干基處形成出眾多萌條,,其中兩根長成較大植株,,形成“父子環(huán)抱”的奇觀�,?讖R大成殿前的兩株銀杏樹,,均為雄株,樹冠龐大,,姿勢恢宏,。據(jù)有心人觀察,兩株樹每年幾乎同時于春寒料峭中發(fā)出第一片芽苞,,又于秋風(fēng)瀟颯中同時落下最后一片葉子,,被喻為有心靈感應(yīng)的“雙胞兄弟”,。不像報恩寺里的銀杏樹,,東邊那株樹葉落光,西邊那株才由綠變黃,。
有一年開縣政協(xié)會議,,我和徐阿訇坐在一起,他向我講述了清真寺院落里的銀杏樹的故事,。那是老老幼幼,,其樂融融的一家子。比如,,無像寶殿月臺前面的兩株為雄株是倆兄弟,,左前方的一株為雌株是妻子,三株同為明代永樂年間所植,,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是為銀杏樹家族中的第一代。右前方的一株樹齡400年,,為明代萬歷年間所植,,是為第二代,還有一株樹齡115年,,系清代光緒年間所植,,是為第三代,再加上前面院落的幾株,,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所植,,是為第四代。可謂曾祖,、祖父,、父親和兒子,同居健在的“四世同堂”,。
除了這些,,讓我來數(shù)數(shù)散落在尋常巷陌里的老樹,他們是:西大街孔廟靈星門前有兩株銀杏樹,,報恩寺里有兩株柏圓樹,,西大寺巷與北梁家拐巷交口有一株榆樹,木頭牌坊巷有一株刺槐,,馬營巷有一株楝樹,,農(nóng)機巷、老縣委大院和留犢祠巷回民小學(xué)各有一株泡桐樹,,曹家巷盡頭和觀巷古井旁各有一株椿樹,,等等,他們是散居在巷道里的孤獨的老人,,在寂寞的春秋炎涼中度著余生,。我這么不厭其煩地記錄,目的是立此存照,,如果你哪天早晚路過,,請給予關(guān)照。春天的時候,,人們傾城而出,,跑到八公山中去看燦爛炫目的桃花、梨花,,而我更喜歡在城中游走街巷,,看那一株又一株零星寂寞的雜花生樹。而深秋來臨,,經(jīng)霜的銀杏葉由綠而淡黃,、而橙黃、而金黃,,看銀杏葉成為一種盛事雅事,。
我到壽州也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幾人三十多年呢,?我由原來的一棵鄉(xiāng)野小樹苗長成了今天的城中大樹,,又慢慢變老。這些古樹穿越空間和時間,,承載著我的記憶,。我不怕老,,不要看我渾身結(jié)疤,屈干虬枝,,猶如鋼筋鐵骨,。我雖老矣,猶有初心,,不要懷疑我不知春不報春,,當春溫上升,足以撬動我靈魂的毛孔,,我會突然在一夜之間,,爆出新芽和花蕾。(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