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日揭開紅蓋頭的八公山地質博物館,,將在我們涌起的一個個問號中打開一部“地史全書”
來了,,終于來了!一部“地史全書”般的八公山地質博物館,,即將展開“書卷”,,精彩面世。請記住她首度“開卷”的歷史時刻:公元2009年9月15日9時30分,。
走進風景秀美的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大門,,往左拐徐步不遠處,一座燦然一新的兩層仿漢建筑樓映入眼簾,。哇,!矗立在群山懷抱之中的八公山地質博物館展露雄姿。真是:依山臨谷覽林海,,尋古探幽觀“長河”,。
舉足輕重的八公山地質博物館,始建于2005年,。這一次,,八公山區(qū)委、區(qū)政府籌資在八公山風景區(qū)內建造了新館,,大手筆描繪了一大亮點,。
坐落在公園綠地廣場一隅的新館,達1610平方米,,薈萃著各類稀有與常見礦物,、古生物化石、礦產(chǎn)標本170余件,。這里洋洋大觀,,堪稱整個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一絕。正是這一節(jié)慶旅游文化項目的飛躍式發(fā)展,,構筑了宣傳“五彩淮南”,、推介“藍色生命的起源地”的一方平臺,進一步弘揚了八公山奇特的地質文化和燦爛的歷史文化,,對于打好八公山牌,、唱好旅游經(jīng)濟戲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清風徐吹,金陽高照,。拜訪眼看便要開門迎客的地質博物館,,真好比拜讀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留下來的“地史全書”。巖石,,猶如書中的“文字記錄”,;化石,猶如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中的“文物”,。這個特殊的地方,,凸顯了地質科學寶庫的獨特作用,呈現(xiàn)給我們一把“金鑰匙”,,去認識壽命已有46億年的地球演變歷史,,去認識我們身邊的地質文化。據(jù)說,,本市教育部門和安理大已有這樣的初步意向,將此館開辟為科普教育基地和實習基地,。
特別難得這樣的面對面,,你可以如此近距離地觀賞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了解八公山區(qū)域的地質特點和自然景觀特色,,知曉安徽尤其是淮南市的礦產(chǎn)資源及分布情況,。駐足在40平方米的大型沙盤周圍,漫步在地球廳,、古生物廳,、礦產(chǎn)廳、奇石廳,、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廳等展廳,,你好像在一位良師益友引領下,聽著他娓娓講述歷史故事和科普知識,。據(jù)披露,,園區(qū)的前寒武系地層剖面發(fā)育良好,所產(chǎn)的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淮南生物群”聞名地質界,。形成8億年前的“淮南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國家地質學界譽為“地球生命之源”,。
特別難得這樣的激情碰撞,,館里妙趣橫生,頗多創(chuàng)意,。八公山區(qū)旅游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新建的八公山地質博物館,,具有較多的觀賞性,、吸引性、互動性,。展區(qū)和展物的設計,,就是要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庇^眾可以盡情參與互動,,“指揮”仿真恐龍,讓它馬上下蛋,,可以模仿恐龍張合嘴巴,、扭動脖頸、蹲著下蛋,、擺動尾巴,、發(fā)出恐龍般的聲音;也可以操作一下火山模型,,讓它呼呼噴發(fā),。
震撼人心的“鎮(zhèn)館之寶”,是一個巨幅畫面,,占了足有一面墻,,有28平方米,頗有大氣磅礴的美感:一條5米左右長的魚龍,,似乎在大海里遨游,;“會飛的恐龍”——翼龍,躍躍欲試,,正欲飛向藍天,;而一個又一個海百合,更似嬌嬈,、迷人的百合花,,隨風搖曳,飄然若天女下凡……
(記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