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其他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古人常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jié)晶,,甚至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提起玉,,國人的腦海里瞬間能閃現(xiàn)出大量的成語典故或各種奇幻場景,,即便是讀書甚少的人,也有著對玉的獨特理解和偏愛,。玉,,溫潤內(nèi)斂;劍,,近搏利器,。兩者結(jié)合,會碰出怎樣的火花,?在淮南市博物館里,,就展陳著這么一件與劍相關、來自戰(zhàn)國時期淮楚地區(qū)的國家一級文物——螭虎紋玉璏,。
璏,,是用來佩戴和穩(wěn)固劍體的工具�,!墩f文解字》中記載:“璏,,劍鼻玉也�,!笨脊虐l(fā)掘證明,,其記述的非常形象、準確。各類玉璏的形制變化不大,,璏置于劍鞘的上段接近鞘口的地方,,一般俯視呈長方形,側(cè)視看,,兩端如鉤,,中部有長方形穿孔,通過璏的穿孔系上革帶,,可將劍佩于使用者腰身,。
市博物館講解員黃鳴玥介紹,該館展陳文物螭虎紋玉璏出土于楊公戰(zhàn)國晚期楚國貴族墓地(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這個地區(qū)原屬壽春,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重要地區(qū),,與楚國最后一個都城壽春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化積淀豐厚,。此地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后曾出土大批玉器,。螭虎紋玉璏就發(fā)掘于當?shù)氐囊粋中型貴族墓葬,該文物長8.2厘米,,寬2.9厘米,,厚1.3厘米,重量16克左右,。其材質(zhì)為白玉,,晶瑩剔透,局部有黃褐色沁斑,。體呈扁長方形,,兩端向下垂曲,下部鏤雕一矩形孔,,孔壁上下相等,。正面高浮雕一大一小子母螭虎,一只形體較大的螭虎占據(jù)璏面下部約2/3的空間,,上端1/3的空間雕琢著一只較小的螭虎,,兩者呈對望之態(tài)。母螭虎為“S”形,,虎首出廓,,闊肩寬短,回首,,曲頸,,卷耳,雙目圓睜,粗眉上翹,,鼻與嘴作倒“T”形,;利爪,絞絲尾分岔翻卷,。璏上部為云氣紋,,邊側(cè)雕一小螭虎,兩首相連,,四目相對,,交相呼應。底紋以陰線刻畫勾連云紋,、云氣紋,,粗細有致,器周有廓,。雕刻細膩,,拋光極好。
黃鳴玥說,,子母螭虎紋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勇猛、攝妖除邪的力量,,也是王權和威嚴的象征,。它代表著古代對于神獸的權勢崇拜和信仰,同時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權力結(jié)構,。通過佩戴子母螭虎紋,,人們希望能夠獲得好運、驅(qū)邪避兇,、增加勇氣和自信,、提升權威和地位,以及增加財富和福氣,。云氣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象征著高升、吉祥,、如意,,同時也與男耕女織等社會生活內(nèi)涵相關聯(lián)。連云紋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吉祥,、希望,、堅持和勇氣等方面。
綜合這些因素,,可見玉劍飾不僅是王公貴族的重要裝飾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個人品味的代表,。螭虎紋玉璏玉質(zhì)優(yōu)良,雕刻精湛,,代表了楚國晚期的琢玉水平,,是同時期玉璏中的精品。
戰(zhàn)國時期,,佩劍成為了文人武將的一種習慣和時尚,,當時的社會風氣崇尚武勇和文雅,佩戴一柄精美的寶劍,,是彰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將玉鑲嵌到寶劍上,更是頂級的奢華,�,!抖Y記·玉藻》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溫潤如玉,,大雅卓爾不群,。試想,,墓主人生前佩戴著鑲嵌美玉的寶劍,,行走于壽春都城或諸國之間,眾人當中,,該是怎樣的倜儻風流,、威風俊逸。(記者 蘇國義 李嚴)
圖為螭虎紋玉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