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戰(zhàn)國時為楚之東國,,楚于此經(jīng)營多年,,楚之末年更是以此地為都�,!皦鄞骸敝�,,最早見于《史記·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可知楚人遷都之前已有“壽春”之名,�,!皦鄞骸边@一地名的由來引發(fā)了當今學者們的興趣,,紛紛為之撰文立說,。筆者試圖綜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請大家斧正,。
“壽春”地名的四種觀點
就目前所見的資料,關于“壽春”這一地名來歷的討論應該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的,。主要有四種說法,,試綜述之,以資參考,。
一,、“為春申君壽”說。這應該是當下最流行的說法,,似乎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明確提出這一說法的文字來源于《壽縣志》:“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此地為春申君黃歇的食邑,,始得名為壽春(壽,,長久之義,吉祥之詞,;壽春含‘為春申君壽’意),。”
二,、“徙都命名”說,。這個說法是由駱科強先生提出的,推論較為新穎,。他先是統(tǒng)計出戰(zhàn)國之時共有151名封君,,繼而考察其封號與封地名稱是否相符,,其結果就只有“文信”和“春申”兩個封號不能確定是否為地名。駱科強認為,,與其將那些不明來歷的封君名號推測為雅號或謚號,,不如將他們?nèi)繗w入封邑地名更有把握。進而,,作者根據(jù)史冊資料結合出土文物,,得出“壽春最早的名字或許就叫春申”的推斷。最后作者亮出自己的觀點:“壽春之名的出現(xiàn),,可能正是在公元前241年這一年,,春申君將原來自己的封地春申擴大筑成規(guī)模龐大的楚都城,起名‘壽春’,,意思是祝福楚國的國運長久,,都城‘春申’長久不衰,或者暗含著從此以后不再遷都了的意思,�,!�
三、“古音古意演變”說,。楚史專家曲英杰先生從“州來”“州黎丘”“壽春”三個地名的古音古意演變推斷出“壽春”與“州來”同義,。他認為“州”與“壽”,古音相通,可為互用,�,!按骸敝抛謴摹巴汀钡寐�,壽春當即“壽屯”�,!巴汀钡牧x項有“阜”和“守”,,“壽屯”之“屯”,若取“阜”義,則“壽屯”與“州黎丘”同;或取“守”義,則“壽屯”意為在州來駐守之所,。
四,、“椿樹長壽”說。崔恒升先生從“春”為“椿”之省體入手,,來考釋“壽春”之名的來源,。崔先生在文中說到:“‘壽春’即為生長年歲長久的椿樹……據(jù)明嘉靖《壽州志·食貨志·果類》記載:古時壽縣一帶普遍生長椿樹……‘椿’既是江淮之間普遍生長的樹木,而且歷史悠久,,同時又有如此眾多的特點和用途,,其中特別是因為易生而長壽,故以之命名,,有它重要的意義,。”
以上四種說法,,前二者以史實為假托,,皆指向“春申君”,,后二者以文字演變?yōu)榍腥朦c,另辟蹊徑,。然第一種,、第二種說法均未見史載,無史料或文物支撐,;第三種說法沒有剖析“州來”的來歷,,稍顯牽強,但考證出“州”“壽”相通,,則頗有建樹,;第四種說法,未見其他例證,,可信度很小,。
可見“壽春”地名的來歷,仍需進一步的探討,。
“壽春”得名的新猜想
2018年,,筆者在參與申報壽縣為“千年古縣”的文本撰寫時,審查組的專家牛汝辰先生曾建議從星次分野理論來探討縣名中“壽”字來歷,,這一建議給我以莫大的啟發(fā),。
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黃道帶分為四象,,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他們進一步對天上的星辰細分,便有了壽星,、大火,、星紀、大梁,、實沈,、鶉首等十二星官即十二星次。古人認為天地之間處于一種相互映射的狀態(tài),,“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便將地上的州,、國劃分為十二個區(qū)域,,使其與十二星次相對應。東方蒼龍與東夷相對應,,東方蒼龍的三個星次是壽星,、大火,、析木,其中的壽星與東夷的淮夷部落相對應,。
淮夷部落是東夷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鳥為圖騰的氏族部落,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活動于今山東南部,,河南東南部,江蘇北部及安徽境內(nèi),�,!缎绿茣罚骸班崱�,、陳,、蔡、潁為壽星分”,,五地恰為昔日淮夷活動區(qū)域,。
但是此“蔡”并非專指“下蔡”,壽縣古時也并不是壽星之分野,。光緒《壽州志》載:“壽州淮南地于天官在星紀之次,,為斗分;淮北地在大火,,為房分,。”
那么,,壽春,、壽縣之“壽”真的與壽星分野沒有關系嗎?其實,,我們只要結合淮夷的遷徙就能作出合理推斷,。
目前的共識是:州來古國是由萊人南下所建,故稱州來,�,!渡袝は臅贰妒酚洝は谋炯o》等書也記載夏的東方有萊夷等小部落,這些小部落都是淮夷的重要組成部分,。萊人之所以被稱為“萊”,,是因為萊人首先培育了小麥,“萊”字具有“麥”意,。萊人分布于山東的中部地區(qū),,此地區(qū)恰恰是壽星分野之地,今天的山東濰坊地區(qū)在夏商時期就有名為“三壽”的古國。
周武王死后,,成王繼位,“三監(jiān)”疑懼,,聯(lián)合武庚及諸侯反叛,淮夷亦響應,�,!爸芄畛赏趺d師東伐……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受此打擊,淮夷大部分南遷至今淮水流域,,萊人自然也在其中,。南下至淮河中游的萊人,憑借先進的小麥種植技術在此地扎下根來,,繁衍壯大,,漸漸的取代了原來的土著,形成一個強盛的部族,。為了區(qū)別于其他部族,,這支南下的萊人部落被稱為“州來”。
“萊”與“來”字古時意相通可互用,,那么為何稱為“州”來呢,?由曲英杰先生的“州與壽, 古音相通”的考證成果,完全可以推斷出“州來”即“壽萊”,,即是從壽星分野之地遷至淮河中游的萊人部族,。此“州”字就是后來壽春地名中“壽”字的來源。
那么壽春的“春”字的來源又是什么呢,?
州來滅后,,此地又淪為楚、吳的爭奪地帶,。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走投無路的蔡昭侯自新蔡遷到州來故地, 在此歷四世,,公元前447年蔡滅,,此地再次為楚國控制區(qū)。后世為了區(qū)別,,將州來故地上的蔡國稱之為“下蔡”,,“下蔡”又衍生為地名,并且見之于不早于公元前323年所鑄造的鄂君啟節(jié)銘文之中,�,?梢酝茢唷跋虏獭钡孛褂靡灿邪儆嗄辏^“州來”時間為遲為短,。
從鄂君啟節(jié)鑄造時間公元前323年起,,至楚遷都壽春改名為“郢”的公元前241年止,,共計82年,中間減去 “下蔡”的沿用期,,可知“壽春”地名的出現(xiàn)當在公元前241年之前的幾十年之內(nèi),。
考之于史冊,壽春中的“春”字的來歷就很明確的指向了一個人——春申君,。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封時相國黃歇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給春申君,,黃歇就在此著意經(jīng)營,,遂成名邑�,!贝荷昃芊馐窃诠�262年,,此短短幾十年間的地名由“下蔡”到“壽春”,只能與春申君有關,。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做如下猜想:周成王初年,來源于“壽”星分野之地的萊人南下至淮河中游,,憑借先進的小麥種植技術而日漸強大,,他們在此地建立名為“州來”(即“壽萊”)的方國;歷時四百年左右,,州來國滅,,其城其地又為蔡國所利用,蔡國滅亡后,,進而形成“下蔡”這一地名,;公元前262年,“下蔡”故地成為春申君的封地,,其時改地名為“壽春”,,“壽”字來源“州來”之“州(即壽)”字, “春”字來源于封號“春申君”之“春”字,。
兩千年來,,“壽春”這一地名見載于各種史籍及出土文物之中,“壽春”二字如同DNA序列中的最強基因,,傳承著本地的歷史,,向世人展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李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