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松柏含翠,,紫薇花紅,,萬物葳蕤。巍然聳立的壽縣革命先烈紀念碑下,,小甸集特支紀念館莊嚴肅穆,。中心廣場的雪松骨干嶙峋,枝葉茂盛,,蒼翠欲滴,。樹前懸掛銘牌記錄——
上海大學是大革命時期培養(yǎng)共產黨干部的“紅色學府”,也是壽縣早期共產黨員的革命搖籃,。據統計:1922-1927年,,壽縣有30多人在上海大學任教和讀書,其中大部分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小甸集特支的8名成員中,,就有上海大學培養(yǎng)的6名學生,他們是:曹蘊真,、徐夢周,、魯平階、薛卓漢,、徐夢秋,、方運熾。2023年9月25日,,壽縣“星火探尋團”取土上海大學“溯園”,,種“上海大學樹”,以志紀念。
上海大學的地址在上海閘北寶興路(今青云路298號附近),,前身是東南高等�,?茙煼秾W校。1921年12月31日,,《時報》刊出東南高等�,?茙煼秾W校的招生簡章;1922年3月,,學校正式開學投入運行,。其時,經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廣大青年學生渴望知識,,追求真理,讀書學習熱情高漲,,加之招生時校方以邀請新文化運動健將陳獨秀,、胡適、陳望道,、邵力子,、于右任等名人來校任教招攬學生,開學時學生達到160多人,。而其中,,安徽籍學生就占了一半。
但是,,當滿懷求知熱望的各地學生走進校園,,才發(fā)現學校現狀與招生宣傳大相徑庭,,相去甚遠,。不僅校舍破落,設備陳舊,,所承諾的文化名人一個也沒出現,。學生們紛紛感覺上當受騙,成立學生會,,與校方交涉,要求改組學校,,提升和改進教學質量,。然而,對于學生們的正當要求,,校方非但沒有回應,,校長王理堂竟然攜卷著學生們的學費,優(yōu)哉游哉地遠渡日本去“考察東京”了!
1922年10月15日中午,,東南高等�,?茙煼秾W校的一頓“夾生飯”,成為學潮的導火索,。10月18日,,學生自治會宣布驅逐辦學牟利的舊校長。但由誰來當新校長,?學生們卻犯了難,。在大伙兒心目中,“擬請陳獨秀或于右任為校長,�,!笨山涍^了解和打聽,發(fā)現陳獨秀行蹤不定,,難以聯系,;而于右任雖對學生境況表示同情,但苦于無緣謀面溝通,,對于接手這個爛攤子,,一直躊躇不定。
這天晚上,,幾位安徽籍青年大學生行色匆匆,,來到上海老漁陽里2號“柏公館”。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建筑,,原為辛亥革命時期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宅,。柏文蔚,字烈武,,壽縣人,,曾與陳獨秀等同志一起創(chuàng)立反清革命團體岳王會,民國成立后與孫中山,、黃興,、李烈鈞一起被譽為中國辛亥革命“四杰”。五四運動后,,陳獨秀遭到北洋軍閥通緝,,居無定所,柏文蔚便將“柏公館”送給了他,,老漁陽里2號因此成為陳獨秀在上海的落腳地和《新青年》的編輯部,。1920年6月,陳獨秀,、施存統,、俞秀松,、李漢俊、陳公培等在這里秘密集會,,成立了后來被認為是黨組織雛形的“社會共產黨”,,老漁陽里2號成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祥地。在這段時間里,,時任建國軍第二軍軍長的柏文蔚,,經常在此會見同志和朋友,商談時事,。同學們對柏文蔚注重鄉(xiāng)情,、俠肝義膽的性格素有耳聞,特此趕來陳述學潮經歷,,懇請其出面游說好友于右任出任校長,。
歷史的細節(jié)已不可考證,但據史料記載,,柏文蔚兩次極力促駕,。最終,在柏文蔚以及邵力子,、柳亞子,、楊杏佛、葉楚傖等社會名流的共同游說下,,于右任答應了學生請求,。1922年10月23日,東南高等�,?茙煼秾W校更名為“上海大學”,,于右任在師生們的夾道歡迎下正式上任。而柏文蔚本人,,也與蔡元培,、張繼、簡照南,、王一亭,、張靜江、孫科等社會名流一起,,被聘為學校董事會校董,。
上海大學成立后,以瞿秋白,、鄧中夏,、蔡和森、張?zhí)�,、惲代英,、高語罕等為代表的“紅色教授”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上海大學漸漸演變成“在國共統一戰(zhàn)線旗幟下,、以共產黨人為骨干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起來的”革命大學,,四方熱血青年影從云集。上海大學聲名鵲起,,很快成為“東南革命最高學府”,,“文有上大,武有黃浦”,,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匯聚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23年秋,壽縣人薛卓漢,、曹蘊真,、徐夢秋、曹淵,、方運熾等人,,先后轉入上海大學讀書。同時在這座校園的安徽籍同鄉(xiāng)中,,還活躍著胡萍舟,、陶淮、徐德據,、朱松年,、方曙霞等一大批來自壽縣瓦埠湖畔的有志青年。他們與薛卓漢,、曹蘊真等人一起,,經施存統介紹,很多人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3年冬,,曹蘊真、薛卓漢,、徐夢秋等按照組織安排,,從上海返回壽縣瓦埠湖東岸的小甸集,成立安徽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別支部,,開展革命活動,,直屬黨中央領導。從此,,壽縣地區(qū)乃至安徽的革命斗爭,,有了黨的活動中心和領導力量。小甸集因此成為安徽省境內黨的火炬最早點燃,、黨的旗幟最早舉起的革命圣地,。
從1922年10月成立到1927年5月被反動當局武力封閉,,上海大學存世不到5年時間,但卻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壽縣人用自己的鮮血與理想,,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2013年12月,壽縣為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追尋壽縣早期共產黨人的奮斗蹤跡,專門成立“星火探尋團”,,赴滬發(fā)掘收集烽火檔案,,觸摸和感受先烈們求真理、立初心,、拋頭顱,、灑熱血的萬丈革命豪情。在上海大學校史館“溯園”展區(qū),,“星火探尋團”從師生名錄墻上看到了校董柏文蔚,、教員高語罕的名字,看到了學生曹蘊真,、薛卓漢,、薛卓江、徐夢秋,、徐夢周,、方運熾、方曙霞,、曹淵的名字,。高語罕,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健將,,一生握筆在手,,為著光明的未來不懈奮斗,曾被誣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老妖精”(王軍《高語罕傳》),;方運熾,,“瓦埠暴動”中帶頭扒了自家糧食分發(fā)給貧農,從蘇聯學習歸國后任中共中央巡視員,,參加領導獨山農民暴動,。1931年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皖西北特委書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員和皖西道委書記等職,,1932年在隨紅四方面軍進川途中犧牲,;曹淵,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后參加北伐,作戰(zhàn)勇猛,,在攻打武昌城戰(zhàn)役中率一營為突擊前鋒,,血染疆場,壯烈犧牲,,事跡被編入《中華英烈傳》,,毛澤東評價其“對革命有過卓越的貢獻”,周恩來贊揚他“為謀國家之獨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犧牲了,,這是非常光榮的”,葉挺稱他是“模范的革命軍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他們的英勇事跡,永遠值得我們緬懷和銘記,。
在“溯園”,,星火探尋團成員與上海大學的同志一道,共同從紅色學府的土地上揮鍬鏟土,,裝入瓶中,,帶回小甸集特支紀念館,種植“上海大學樹”,,讓上海大學精神與小甸集特支精神凝聚在一起,,共同激勵老區(qū)人民在建設現代化美好社會的征程中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趙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