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很古了,,卻還不老。應(yīng)了它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名字——壽春,。它高壽卻青春,,從曾經(jīng)的楚都變成了如今的縣城,雖說建制低了,,但王城的氣度深入這座城的土地,、刻入城民的骨髓,代代傳承,,延續(xù)至今,。古城里的居民安安泰泰地守著城,、愛著城,把城里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精心看護著,更別說古城東北隅的那座島了,。
古城人管那座島叫鳥島,。東北拐角塘里冒出來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沚,上頭密密匝匝地長滿了樹木,,四周被茂密的蘆葦護著,,數(shù)千只白鷺棲居于此,被冠為鳥島,。據(jù)鳥類保護協(xié)會的專業(yè)人士說,,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古城,能有這么多鳥在此聚集,,堪稱奇跡,。
有朋自遠方慕名來看鳥島。友臨時,,恰逢雪落古城,。踏著松軟、潔白的步道,,朝北緩行,。城墻東北拐角處,有一座小山包樣的建筑,,這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月壩,。古城現(xiàn)存兩座月壩,一座名為“崇墉障流”,,還有一座略小一些的月壩,,在城墻的西北拐角,名曰“金湯鞏固”,。月壩是古人排除城內(nèi)積水的古城涵,,它能避免內(nèi)河積水成災(zāi),并消除外水倒灌的隱患,。平日里,,城內(nèi)污水順涵洞排出城外,流入護城河,,注入東淝河,;洪水來臨時,涵洞則自動關(guān)閉,,即便是洪水水位接近城墻的高度,,涵洞也不會有洪水倒灌進城里,。神奇的是虹吸原理使洪水即使高出城內(nèi)地面,城內(nèi)污水也一樣能夠排出城外,。據(jù)地方志記載,,自1573年明朝萬歷元年,古城月壩建成后,,即便城外洪水滔天,,城內(nèi)也能安然無恙。友人說,,她看過一張古城空中俯瞰圖,,圖中,壽縣城宛如浮蕩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我記得那場大水——那年最高水位線海拔24.46米,。當時古城門用土填閉,城外洪水兇猛,、白浪滔天,,而城內(nèi)無積水、內(nèi)澇,。洪峰來時,,城內(nèi)的人甚至能坐在城墻上伸腿濯足。與古城墻共同締造了御洪奇跡的月壩,,被水利專家譽為水利科苑的一顆明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與友人一同繞著月壩行了一周,,探首望向月壩內(nèi)看似平常的旋梯,雪花探秘似的飛旋而下,,落在壩底的水中,,隨即融入水中……
從月壩逐級而下,雪中的鳥島如一朵蓮花綻放在熙春公園的水塘中,。鳥島看似無奇,,僅一個足球場大小,島上是茂密的樹林,,卻是幾千只鷺鳥的棲息地,。當年,改造拐角塘的市政工程隊在此清淤時,,古城居民怕施工隊驚動鷺鳥,,居然像看護自家孩子似地守在這里,自發(fā)地保護著鳥島和鷺鳥,,直至工程竣工,。后來,政府在古城墻的另外三個拐角處,,建造了文峰,、延壽、清風公園,,并效仿?lián)碛刑烊圾B島的熙春公園,,在那三個公園的水域上分別建了三座人工島,邀鳥來棲,。
古城東街,,有片名勝古跡,乃明清兩代壽州州署所在地,,現(xiàn)存的譙樓為明代所建,,拱券甬道若城門,樓后有水臺一座,,清康熙年間重修,,在水臺舊址上建熙春臺,那高達五丈的高臺,,似在俯視城中,。道光年間,熙春臺上又建了一座飛檐翹角的亭子,,亭的四角均有石柱,,靠南的石柱上刻有一聯(lián):“霞布星羅,天開壽域,;花明麥秀,,人樂春臺�,!贝寺�(lián)不僅描繪了古壽州秀美的春景,,更是巧妙地嵌入壽州的古名——壽春二字。我們來到水塘邊,,與鳥島隔水相望,。密密匝匝的雪花紛紛揚揚,音符般從蒼穹飄落,。那一刻,,除了我與友人的腳步聲,四周闃無一人,,偶有梵音自公園南側(cè)的報恩寺傳來,。鳥島披上了雪的羽紗,美得令人驚嘆。側(cè)耳傾聽,,除了簌簌的雪聲,,世界仿佛按下了暫停鍵。不知過了多久,,冷蜇痛了我,。我望著友人,她靜穆地端望著鳥島,,相機掛在胸前,,我這才挪了挪腳步,揉了揉凍僵的臉頰,,問,,到了目的地,你怎么不拍照,?友人說,,這是鏡頭無法定格的美。我又生出另一個疑問,,為何選擇天寒地凍時來看鳥島,?她依舊凝望著鳥島。我揣緊疑問,,也望向圣潔的鳥島,,仿佛看見一只白鷺從鳥島飛出,繞著水面盤旋了幾圈后,,立在塘中的殘荷上,,如身著一襲白衣的古人,獨佇孤舟,、沉吟不語……
這座有著5000年人類生活史,,3000年建城史的古城,關(guān)于鳥島以及更多的奇跡,,皆源于先民“于自然無所違”的價值觀,。(黃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