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車讓人,,讓出一份文明,;人讓車,讓出一份安全,。
對于不少行人來講,,在道路上原本是“弱勢群體”的人,而在城市文明創(chuàng)建中,,但凡在斑馬線兩側安裝監(jiān)控探頭或者有交警執(zhí)勤的時候,,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道路上的“強勢群體”,。角色的轉變讓不少人突然“不適應”或者依舊我行我素,,于是乎,各種過斑馬線的“姿勢”讓人唏噓不已:有在斑馬線上遇到熟人,,停下來聊天的,、有心無旁騖慢行慢走對紅綠燈視而不見的、還有急停彎腰系鞋帶的,、低頭族玩著手機過斑馬線的,,甚至還能看到推著自行車停在路中間打電話的……當然,,不少行人免不了為了搶幾秒鐘的時間差而在斑馬線飛奔的,全然不顧轉彎車道上是否有車經(jīng)過,。且不說當前法律法規(guī)沒有賦予行人在過斑馬線時的各種“權利”,,但就從人們的認知來看,上述不少行為本身就十分危險,,將自己置身于滾滾車流中,,無視斑馬線上的紅綠燈,將道路變成了自家的“后花園”,,閑庭信步于其中,。如果說,車不讓人是一種不文明行為,,那么要反問一句,,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規(guī),甚至不讓車,,這本身是否也是一種不文明行為,?
在《淮南文明十八條》中,第八條是“開車守交規(guī),,禮讓斑馬線”,、第十條是“車讓人、人快走”,、第十二條是“不翻越護欄,,不闖紅燈,不亂穿馬路”,,三條中專門針對行人,、駕駛人如何走、如何行車才是文明行為做了明確的定義,。由此可見,,斑馬線并非是行人的“福利”“權利”,而是一種文明的約束和道德的底線,,甚至是行人本身素質(zhì)高低的一種體現(xiàn),,更是城市文明的一種縮影。
在我市“創(chuàng)城”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當下需要由監(jiān)控探頭、交警來實現(xiàn)的“斑馬線上的文明”,,已自發(fā)地變成了人們行車時的日常習慣,,在不少路口沒有監(jiān)控探頭和交警,很多駕駛人也能斑馬線前守住道德的底線,,“文明禮讓”已然成為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在不少報道中還曾出現(xiàn),,車讓小學生,小學生給駕駛人鞠躬敬禮的感人場景,;也有車讓人,,行人示意讓車先走的互讓一幕。不論自己的角色是行人還是駕駛人,,大家各行其道,,禮讓有序,反而有利于各個路口的快速通行,,緩解部分路段上下班高峰時段交通擁堵的現(xiàn)狀,。
斑馬線上無福利,更不是少數(shù)人實現(xiàn)“群體權利”的地方,。斑馬線應該是一條生命線,,更是一條文明線。假如有一天,,沒有再把“車讓人、人讓車”作為一種考量標準,,那么,,我們的城市文明程度該會上升到何種高度?我們期待這一天的來臨,。
禮讓斑馬線,,從我做起!(李舒韻)